姚明在演讲中指出,近年来中国篮球经历了多重考验,包括国际赛事成绩波动、青训体系转型以及职业联赛商业化进程的挑战,他列举了一系列积极信号:CBA联赛上座率稳步回升、青少年篮球参与人数突破历史峰值、数字媒体转播合作覆盖范围扩大至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短期成绩的提升,更是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篮球生态系统,”姚明说,“这需要时间,但每一步都值得坚持。”
他以女篮和三人制篮球的国际突破为例,证明中国篮球的潜力并未枯竭。“无论是亚洲杯的夺冠,还是青年队在世界舞台的亮眼表现,都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,关键在于如何将局部成功转化为整体进步。”
当被问及CBA是否计划扩军时,姚明并未回避这一问题,他表示,联赛的扩张需要综合考虑竞技水平、市场容量和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。“扩军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,而是质量与结构的优化。”他透露,篮协已启动对潜在城市的评估,包括西南、华北等地区的篮球热点区域,但具体时间表将取决于联盟整体发展节奏。

业内人士分析,CBA若扩军,可能优先考虑拥有成熟场馆、企业支持和球迷基础的城市,例如西安、合肥、长沙等,姚明强调,扩军需与联赛商业化改革同步推进。“我们希望未来CBA不仅能吸引国内顶尖球员,还能成为亚洲篮球人才汇聚的平台。”
姚明在演讲中多次提到科技与青训的深度融合,他介绍,中国篮协正与多家科技企业合作,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球员选拔系统,并计划在2026年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数字青训网络。“通过数据建模,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发现苗子,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,甚至预测球员伤病风险。”
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篮球长期战略的核心,广东、辽宁等青训强省已试点“智能训练营”,初步数据显示,年轻球员的技术指标提升速度较传统模式提高30%,姚明表示:“科技不是替代教练,而是赋能,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有天赋的孩子都不被埋没。”
在全球化背景下,姚明强调中国篮球需坚持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并行,他透露,CBA正与欧洲联赛探讨球员交换计划,并计划在2025-2026赛季试点“外援新政”,以提升联赛竞争强度,同时保障本土球员成长空间。“我们希望外援成为联赛的催化剂,而非依赖。”
姚明提到归化球员政策需谨慎推进。“任何决策都必须以中国篮球的长期利益为准绳,我们不会盲目跟风,但会积极学习国际经验。”

面对线上观赛趋势的兴起,姚明认为线下球迷文化仍是CBA不可替代的资产,他分享了一项数据:2024赛季CBA社区活动覆盖全国200余个城市,累计参与人数超百万。“篮球不仅是比赛,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,我们会继续推动‘篮球进校园’‘公益赛场’等项目,让这项运动融入更多人的生活。”
演讲最后,姚明总结道:“CBA的健康发展与国家队的成绩息息相关,联赛是土壤,国家队是果实,只有土壤肥沃,果实才能丰硕。”他透露,篮协正在构建“国家队人才库”,通过动态追踪球员表现,实现大赛选拔的透明化和科学化。
尽管前路挑战重重,姚明的态度始终坚定:“中国篮球正站在新一轮改革的起点,我相信,只要坚持专业与创新,未来必将迎来突破。”
随着掌声响起,会场屏幕打出“未来可期”四个大字——这或许正是中国篮球此刻最真实的写照。